top of page
14ABF41F-A2BE-4533-9AE8-A93CE21B1452.jpeg

​副團長

林素蓮

 

近年的創作重心已從非專業舞蹈訓練的肢體動作研究,進展到舞蹈如何與其他不同藝術形式揉和,並發展其新的定義和結果;從舞者到表演者,在既有的舞蹈基礎上,她強烈奔放的創作動力使她的個人特質在其他多樣的藝術形式之中更加鮮明,來自舞蹈卻不受限於舞蹈。

  • Instagram
4566AC3D-A2BA-468C-9A1F-946E95259585.jpeg

​藝術總監

楊乃璇

 

小事製作藝術總監,舞團於 110-111 年獲選為臺北市年度演藝團隊,擔任臺中國家歌劇院 2021-2022 駐館藝術家及法國巴黎西帖駐村藝術家。

 

比起創作中的風采,她更在意人的遊戲性該如何延展,進而將趣味成為於內在得以延續的個人慶典;這是楊乃璇,也是她身而為人在不同媒介當中藉以定位其美學思考的起始點,更是她對於行為者與觀者的一種思辨與好奇。於是身體成了她與眾人共同的語彙,是遊戲也是辯證;而不同的身體條件都讓對話更加豐富,因為經驗向來都不是獨立產生的,是私密且公開的,是有限又自由的。

  • Instagram
E93A9F1C-13D3-4ECC-8024-F31A7369F2B5.jpeg

​策略總監

陳運成

 

曾旅居台美德三地,在服務設計提出者 Michael Erlhoff 麾下研習,2014 年返台後成為一名自由接案的設計行動者,以中介者身份在產官學研間不斷組織團隊、領導專案,發起結合數位創新的社會行動。長期致力在社會中落實縫合、修補、介入等行動策略,至今以個人身分受邀統籌執行的計畫超過百件。

 

他現為小事製作策略總監、臺灣文化參與智庫發起人、新北美術館駐村藝術家、《週一學校》訂閱集資計畫主持人。

  • 領英
5EDE998B-EE04-4210-9D86-A27FA3943056.jpeg

​核心團員

張堅豪

1985 年出生於台灣雲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2011 年與親兄弟張堅志、 張堅貴、張鶴千共同成立《長弓舞蹈劇場》,從2017年開始擔任團長。同時是《小事製作》 團員。 

 

舞團之餘,常以個人藝術家的身份與不同藝術專長領域的藝術家合作,藉此發表個人實驗性跨界作品 ; 也樂於參與國際駐村計畫進行個人創作素材搜集和進修。

B182C644-AC5B-46A4-A3FD-BDF4796460AF.jpeg

製作統籌

陳歆寧

 

臺灣高雄人,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肄。2009 年起踏入藝術行政領域,曾任動見体劇團、人力飛行劇團專職行政,亦以專案身份與各領域表演藝術團隊合作,現為小事製作專職製作統籌。

  • Instagram
  • Facebook
E0C1ED7D-DDCE-4946-99E8-F2F213595774.jpeg

​陳詣芩

A9B5623F-8AA5-4054-B21F-B5008C472312.jpeg

​張雅為

8943DFA1-B1B8-415E-9420-F14B64EE5DD2.jpeg

​張雅媛

臺灣嘉義縣中埔鄉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畢業,現以獨立創作者身份耕耘自身作品,同時現為小事製作核心團員;曾與數台灣舞蹈平台、劇團合作擔任編舞家、專案舞者、動作設計等職。
不受限於單一形式的表演與創作,透過生活關注性別議題的影響,自2019年起,教授親子肢體相關課程,力求將藝術經驗的所思所想提煉出貼近大眾的多元樣貌。

創作者、舞者、舞蹈教學、動作指導。曾在國際藝術村寶藏巖、南投集集藝術節、台南麻豆大地藝術祭擔任駐村藝術家,多次在台北及麻豆參與鄉間演出,熱衷於用肢體藝術拉近大眾。

劇場藝術工作中以跨界合作的方式,展現肢體創作力,也嘗試以童話心理學作為創作,或研發具身心靈意義的身體課程,學習與不同藝術家建立交流與溝通發,探索更多不同藝術面向的可能。

現為小事製作成員,2014 年開始多以表演者、創作者、劇場肢體設計的身分與國內外各領域獨立藝術家及團隊合作演出,並於 2018-2019 年代表臺灣分別前往韓國光州及首爾擔任 Asia Dance Community Program《 HereThere 》駐村交流表演者。

近年來持續以表演者、創作者身分致力於劇場創作、舞蹈推廣以及活動策畫的實踐。

  • Facebook
909D1216-B311-4EE9-962C-D1D59084797E.jpeg

​陳逸恩

  • Facebook
  • Instagram
822DB6ED-DE65-4E47-B168-98B93839B117.jpeg

PAN Yu-Hsun

陳逸恩​

​潘佑熏

來自多雨的城市—宜蘭,因為喜歡編舞開始學舞,從 2012 年開始受臺灣舞蹈創作平台支持,他的作品關注情緒狀態的流動及寂寞。

在藝術生涯中,逸恩擔任過雲門 2 專職舞者,並隨團參與中國、英國及美國等巡迴演出。2018 年獲文化部法國巴黎駐村計畫,並於日本及波蘭等地參賽獲獎。

說到一生的摯愛?除了家人和男友之外,就是小事製作了!

台灣台北人,台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畢業,從舞蹈科班體系轉戰街舞領域再通過融合兩個舞蹈發展自己特有的風格進入劇場工作,擅長的街舞是 Breaking 結合各種身體當代技巧。

  • Instagram
  • Instagram
0AC12E56-62D9-47A7-A8E8-780415079E61.jpeg
ABE4599F-BCC6-44FA-9FCD-5E6D4EE8F6D8.jpeg
2E823608-ADFD-4821-88F4-2D5117A8E530.jpeg

​初培榕

新北市永和人,畢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室內設計組。舞蹈啟蒙於19歲,學習街舞,專攻 HIPHOP、HOUSE等風格。21歲接觸了當代舞,感受到身體使用、編排邏輯、表演者需要有脈絡來呈現舞作、對音樂的解讀、身體使用習慣,與街舞不同,發現新天地,越陷越深,嘗試將其融合進街舞的教學編舞表演。陸續跟彭筱茵、魏光慶、許芳宜、朱蔚庭、楊乃璇、張堅豪、黃懷德、胡鑑、李明潔等不同的創作者合作。期許自己對舞蹈有更多方面的思考,不限於單一的表演形式或目的。

​沈  樂

台灣台北人,長庚醫學院呼吸治療學系畢業,大學時想證明胖子也可以跳舞而接觸街舞,現為”小事製作”團員。外型與條件別於一般舞者,由長期街舞演出到MV與主持,為了瞭解表演與身體更多的可能,轉向劇場演出與現代舞作品,期望能找到多種背景條件與舞蹈表演的融合和連結。曾與多位編舞家和導演合作。擅長不同類型的表演。

  • Facebook

​黃裕閔

肢體表演者、教學分享者、影像紀錄工作者。


跳舞,開始是獲得自信的可能,後來是抒發情緒的方式,現在是生活夥伴,也會有討厭它的時候,不過這輩子很難跟他分開了吧?


街舞開始的身體並沒有被侷限住,藉由肢體喜劇、接觸即興等不同領域的表演藝術風格打開各種可能。喜歡觀察行人不同體型或是情的日常行為。期待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看見人們真實的美好。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